第三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落下帷幕,我省代表团取得历史最好成绩——“最强头脑”齐聚,打破科工深度融合。近日,第三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决赛在福建泉州落下帷幕。作为我国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综合性最强的博士后大赛,本次大赛吸引了国内外博士后项目8006个、参赛人数36000人次。最终,46支参赛队伍、1721个项目上演了一场“巅峰对决”。安徽代表团参加了30个项目,最终获得4枚银牌、5枚铜牌、3枚奖牌,创下历史最好成绩。从征服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的“无人区”,到引领新能源、节能环保“新赛道”保护,破解高端制造装备和机器人“卡壳”难题,我省获奖项目紧扣国家主要战略、科技前沿和产业需求。他们充分体现了安徽青年科技人才的科研愿望和“大国”使命。它们也清晰地体现了吉安淮强大的科技环境。赛区也是秀场,“最强头脑”在创新舞台上角逐。在创业大赛的高端制造装备和机器人赛道上,来自安徽中科光栅科技有限公司的博士后杨高源带来了一项“硬核技术”。 “我们攻克了高端离子束刻蚀设备及其主要部件射频离子源的国产化难题,支持12英寸晶圆大面积、高均匀刻蚀。“对于现有的刻蚀设备,我们可以提供离子源系统和栅极的本地化替代和升级。”杨高远介绍。凭借该项目的潜在创新和应用,杨高远团队最终在全国大赛中获得银牌。长期以来,该领域的防束流设备和关键部件严重依赖进口。中科光栅创始团队长期致力于泛半导体工艺的研发。 40年的技术积累,逐步突破了诸多重大技术瓶颈,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这次比赛让我们对自己的技术更有信心。评委们的专业指导也帮助我们明确了方向。接下来,我们可以更加紧密地对标市场需求,提高工艺水平,推动标准车型的量产。”杨高远说。奖励超越奖品。 “全国赛的时候,有些队伍正好是我们产业链的上下游,我们就趁机交流了一些技术问题。”杨高源补充说,与许多优秀团队和项目的竞争和相互学习激发了许多新的科学发现。一楼也是表演场地。经过参赛团队的精心打磨,一系列“硬核技术”涌现,不仅促进了行业的深度交流,也搭建起了连接人才、技术、商业、市场的桥梁。 “从省赛到全国赛,这次旅行对我们来说是一次全方位的展示和提升。”金星智控与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联合培养的博士后薛华晓感触颇深。他介绍,在比赛过程中,公司不仅全面降魔凭借其技术实力,吸引了众多机构的投资合作意向,也在博士后界树立了良好的声誉。名气为未来引进高端人才铺平了道路。以痛点为抓手,硬核技术攻克产业瓶颈。在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等众多高科技领域,薄膜电容器有着广泛的应用场景。然而,由于聚合物基膜材料和加工技术的限制,现有的薄膜电容器无法具有良好的耐热性、机械性能和介电性能,成为行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在“摘榜引领难题”竞赛中,安徽同丰电子有限公司贴出了一份价值300万元的榜单,解决一个难题。 “我们开发了一种耐高温、耐高压、低介电损耗的电容器薄膜。通过应用这种技术,将其配方和加工技术引入生产线,可以实现电容器薄膜的规模化生产。 “我们希望共同宣传名额,实现薄膜电容器的升级。”在能源节能和环保新赛道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后陈俊根自信地介绍了自己的项目——弹性体塑增韧聚4甲基1戊烯新型耐高温电容器薄膜。该项目以其精准契合企业需求、清晰可行的技术路线,获得了评委的一致认可,最终荣获银奖。以先进技术解决产业痛点,是驾驭新生产力、赋能产业进步的关键路径,让博士后科研成果与产业需求建立良好精准匹配,解决产业痛点。阻碍行业发展的“卡脖子”问题,大赛设有“揭榜引领问题”的特殊赛道。该行业有问题,也有解决这些问题的人才。在直接解决行业痛点的同时,也为博士后团队积累产业化经验。据了解,本次大赛共有博士后及其团队等待发布的科技项目766个,涉及项目计划总投资超过40亿元。各申报单位对成功公告的奖励总额超过9000万元。安徽省共有5个项目参加本次田径比赛。 “主动流动导向技术制备可生物降解精油微胶囊的实验实验及应用”等4个项目脱颖而出并获奖。如今,博士后团队正在成为这一领域的先锋。重大技术攻关,产学研合作正在催生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竞赛是磁场,优厚的政策吸引科技创新人才。大赛已经结束,但安徽博士后创新创业的热情依然燃烧。这一成绩来之不易,是我省长期重视博士后人才、大力支持科技创新的结果。创新的唯一途径就是赢得人们的支持。作为国家战略人才储备的重要组成部分,博士后青年科技人才是创新意识最强、思维最活跃、活力最旺盛的代表群体。近年来,我省高度重视博士后等高层次青年人才队伍建设,先后深入推进江淮省集聚万名博士后行动,持续深化博士后制度改革,充分发挥高校、新型研发机构、企事业单位博士后科研作用。通过不断扩大学习规模、加快成果转化,全省博士后创新动力不断增强。奔腾的骏马,终究需要开阔的田野。我省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优化博士后载体平台布局。 “十四五”以来,新增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流动)80个,博士后创新技能基地(博士后科研流动)399个,全省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流动)达到927个,为故事提供了坚实的舞台到高水平上展示自己的才华。一揽子利好政策不断出台。我省与国家级基金合作设立“国家博士后科学基金安徽联合资助专项”,建立博士后留皖补贴制度,促进留皖率持续提高;试点组建博士后教育联盟,帮助皖北等欠发达地区引进人才;举办首届全国博士后“清榜领跑”现场交流对接系列活动,满足融资需求约4.4亿元。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吸引了一大批国内外优秀医生。近年来,我省招收的博士后数量逐年增加。截至目前,我省已招收博士后共计11800人。一支充满活力的年轻科技人才队伍加速集结吉安淮,为安徽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智力能量。记者 班慧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