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北京10月30日电(记者文峰)“历史在特殊时期激励人们砥砺前行,在持续奋斗中不断谱写新篇章”。 10月20日至23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全会公报明确指出:“十五五”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力以赴的关键时期。它在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十五五”为何被称为关键时期?可以这么理解》从三个维度看好。维度一:“夯实基础、全力以赴” 《建议》指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个逐步发展、不断进步和发展的历史过程,需要不懈努力、不断奋斗。 134.91万亿元。万亿元,预计今年将达到140万亿元左右。巩固扩大优势,消除瓶颈,补齐短板弱项,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推动事关我国现代化建设总体风格的战略任务取得重大成果,为主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新时代以来党中央形成的五年规划建议,也是我们第一个做好自己的事情的五年规划建议,其中最重要的是聚焦经济建设。并使全面发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表示,制定“十五五”规划建议和“十五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系统规划,是党的二十大描绘的宏伟蓝图。分阶段、分步骤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需要,是在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中有效应对新时代创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的需要。我们的“宏伟蓝图”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党的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制定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的战略部署。 2020年至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2035年至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本世纪,我国将建成富强民主文明有序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十五五”继承“十四五”规划,始于“十六五”规划。 “十五五”规划是实现2035年普遍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重大节点规划。按照“大蓝图”,“十五五”规划有明确的“小目标”。 《建议》明确了“十五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包括七个方面:一是高质量发展取得了惊人成效;二是科技自力更生、自力更生水平大幅提高;三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新突破;四是社会文明程度显着提高;五是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六、建设取得新的重大进展g 美丽的中国;第七,国家安全壁垒进一步加剧。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教授黄坤认为,我们从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到2035年,要用三个“五年计划”实现基本现代化的战略目标。通过这三个“五年规划”,我国最终将在2035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它们在时间上是相互衔接的。只有实现现代化,才能最终在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有序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长远目标锚定方向,五年规划扎实推进,年度计划全面落实。大战略分解为具体的、可量化的“建设进度”和“任务”维度三:从历史时间线来看,距离2035年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只有10年时间。“十五年规划”是2026年到2030年。拉开未来五年的时间线,我们会看到很多关键的时间节点:2026年2027年是建党105周年,2027年是建国100周年,2028年是改革开放50周年,2029年是新中国成立80周年……这些重要时刻凸显了“十五”时期在我们党和国家发展中的特殊意义。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崔凡认为,从从历史时间线上看,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制定和实施五年计划的历史。这也是一部党的认识不断深化、战略不断成熟、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践不断丰富的历史。从“一五”到“十五五”,一个又一个五年的奋斗足迹,记录了我国不同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也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特优势。 “专注于你自己的事情吧。”展望下一个“关键五年”,经过集中艰苦奋斗、不懈努力,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必将续写新篇章,为开创中国现代化新局面注入强劲新动力。现代化。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