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新闻资讯 >

【高质量发展看陕西】但愿稻花盛开,“红”“绿”奏响南泥湾交响

发布者:bet356在线官方网站
来源:未知 日期:2025-10-23 10:49 浏览()
【继续擦出火花,开启新征程——看陕西高质量发展】“花篮里鲜花飘香,听我们唱啊唱啊唱,我们来到了南泥湾,南泥湾是个好地方,好地方……”歌曲《南泥湾》陕西延安的悠扬旋律。这片土地曾在全国抗日战争史上写下了丰富多彩的印记。如今,它以“红”“绿”交织的新面貌,继续谱写“陕北江南”时代新篇章。南泥湾生产纪念馆的雕塑作品。资料来源:新华社。 1941年3月,八路军第359旅抵达延安城东南约45公里处的南泥湾。那时,这里是荒山野岭。是当地人所称的“土地泥丸”。这里荆棘丛生,沼泽茂密,人烟稀少。战士们以惊人的革命毅力,开始了艰苦的收复垦荒工作。创业精神。随着镐、铲子的起落,贫瘠的田埂渐渐变成了肥沃的田野。八路军359旅在南泥湾开荒劳役。来源:新华社(资料图) 经过三年的努力,南泥湾摆脱了荒野,成为“遍地庄稼、牛羊”的“陕北江南”。更重要的是,这片土地孕育了“自力更生、努力奋斗”的南泥湾精神。如今,在南泥湾生产纪念馆里,战士们穿的草鞋和用过的病鞋静静地陈列在这里,诉说着那些光辉岁月的故事。由于2021年7月试营业,纪念馆分为两层六个单元,重点展示量产的军民风范。还为党政干部、专家和教育培训组精心准备了四套讲解材料。d学者、课题组、中小学生和普通游客,让不同的受众了解红色历史,传承南泥湾精神。延安市宝塔区南泥湾镇(无人机照片)。图片来源:新华社 时光已逝,精神正在生根发芽。乘着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春风,南泥湾的生态底色更加鲜明。曾经的“生态痛点”如今已成为“风景亮点”。南泥湾国家湿地公园景观(无人机拍摄) 图片来源:新华社。南泥湾国家湿地公园观景台。远山密林环绕,近水碧波荡漾。银杏、杨树在秋天的空气中被染成了绚丽的色彩。鱼儿和野鸭在水草间急切地行走。曾观察到东方白鹳、黑鹳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很难想象一下,这个生态绿洲几年前是一个废弃的矿坑,有坑。自2014年启动湿地试点以来,南泥湾开发区管委会对“无心开采、无心挖掘”地区进行专项整治,基本形成生态修复与科普宣传相结合。如今,湿地公园内有脊椎动物232种,其中鸟类132种。主区水质稳定为Ⅲ类。成为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和湿地生态恢复的示范案例。为陕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维系着重要而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游客在南泥湾国家湿地公园游玩。资料来源:新华社。红色历史,绿色生态赋能。看完红色景点,悠闲游青山绿水。成为旅游目的地国家。泥湾的热门路线可以让你同时看到“红”和“绿”。南泥湾走出了一条“红”与“绿”相结合的质量发展之路。在南泥湾主体区域,已有80多年历史的千亩田地就证明了这一点。当时,八路军第359旅开田筑坝、开渠引水。水稻种植面积达到7000公顷。后来由于废弃,稻田面积缩减到不足300公顷。延安南泥湾数千公顷稻田景色(无人机照片)。来源:陕西功网。近年来,南泥湾响应生态文明建设号召。 2019年,与北大荒集团合作,引进优质水稻品种和先进种植技术。重建千公顷优质稻米生产基地,再现当年的盛况“美乐家波浪”。千亩稻田如今既是红色景点,又是绿色产业。画场的绘画区、稻作文化体验等吸引游客驻足。 “稻鱼共生”模式提升农业效益。收集储存的大米在市场上畅销。稻草还被制成原生态稻草装饰品,装点湿地公园的“稻草王国”。建成以来,该场已接待游客超过5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超过2000万元。这带动了周边群众兴建农家乐、民宿等产业,帮助他们增加了收入。南泥湾有数千公顷的稻田。来源:新华网 从红色垦区到“红”“绿”交响曲,南泥湾的变迁是一首奋斗的长诗,是南泥湾精神的传承。今天,国家文化遗产保护湿地公园等绿色景观中正在出现一些新的单位。 “农旅体”融合的新蓝图尚未展开。这片温暖的土地正以独特的美丽书写着乡村复兴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代。监制:张宁 策划:李正伟 统筹:孔凡新 制作:曾振宇、付子周 撰文:雷妙新 配音:雷妙新 参考来源:新华社、光明日报、中新网、陕西日报、延安日报、延安市资料局
分享到